第三十一章 西欧各地的宗教革命

第一节 日耳曼的宗教革命

【路德翻译《圣经》】路德从沃尔姆斯公会退出归家,在途中由他的至交好友把他秘密地带到萨克森选侯的瓦尔特堡(Wartburg)中,以避免皇帝或公会的加害。他在此地住了好几个月,专心把拉丁文的《圣经》翻译成德文,以方便一般研究《圣经》的人诵习。

【宗教革命的开端】此前欧洲的知识阶级虽然常常讨论教会的改革,但是始终没有什么切实的举动。主张改革的人中有稳健的,亦有激烈的,他们的界限原不十分清楚。他们都以为教会确实有改良的必要,但是他们又各有各的目的。各邦的君主很赞成路德的主张,因为他们可以借口改良以获得教会资产和收入的管理权。各地的农民亦很赞成路德的主张,因为他们读过德文本的《圣经》以后,才知道《圣经》中并没有农奴应该继续缴纳旧日赋税给地主的话。当路德正在瓦尔特堡中翻译《圣经》时,一般人民就开始去实现他的主张。一部分修道院中的僧人和女尼竟违背誓言还俗,而且分别婚嫁了,这在旧派信徒的眼中真是一种罪大恶极的举动。各地的学生和民众纷纷打毁礼拜堂中的神像,有的甚至反对弥撒礼的举行。所谓弥撒礼为旧派基督教会中一种最隆重的仪节,其性质和佛家的水陆道场差不多。路德听到这种纷扰的情形,心中极感不安,他不赞成这种骤然而激烈的举动。于是他在威滕伯格公开演讲,凡属宗教仪节的变更应该由政府主持,民众不应该自由行动。但是此时的民众已经很激昂了,没办法缓和了。

【农民的战争】1525年时,各地的农奴多以“上帝公平”的名义纷纷起来复仇。他们所提出的要求一部分很是合理。他们所表示的意见要以所谓的《十二条》(Twelve Articles)最为有名。他们声明,《圣经》对于地主让农奴服种种徭役并没有明文规定,既然大家同是基督教徒,他们此后不应该再受到农奴的待遇。但是当时有一部分比较激烈的分子主张打倒为非作歹的教士和贵族,因此有许多城堡和修道院被农民烧掉,有一部分贵族被他们杀死。路德最初对他们很表同情,不过力劝他们不要轻举妄动。后来因为他们不听他的话,他就改变态度竭力反对他们了。他宣称这班暴民罪大恶极,请政府用武力去平定他们。果然各邦政府分头用极残酷的手段对付乱党,而贵族阶级中人亦乘机大肆报复。1525年的夏季,叛党的领袖阵亡,农民被杀死的竟达万余人。

【日耳曼南北两部宗教上的分裂】日耳曼在当时原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查理五世又正和法国相争,无暇执行沃尔姆斯公会的决议案。自这次农民的叛乱之后,境内各邦的大小诸侯对于改革教会的意见更是难以一致。后来南部各邦决定仍旧忠顺于教皇而崇奉旧教;至于北部各邦的君主则采用路德的主张,脱离教皇而改奉新教。这种宗教分裂的情形在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还是如此。当时日耳曼因为没有一个中心的权力机构可以决定全国的信仰问题,所以当1526年施派尔(Speyer)公会开会时只能议决,由各邦的君主凭良心去决定。到1529年时,查理五世在第二次施派尔公会中要求大家执行沃尔姆斯公会的决议案,日耳曼北部改信新教的诸侯和城市提出抗议。这就是新教徒之所以被叫作“抗议者”的原因。

【奥格斯堡公会和信条】自从沃尔姆斯公会闭会以后,查理五世就始终住在西班牙主持对于法国的战争。直到1530年他才回到日耳曼,在奥格斯堡(Augsburg)再开公会,希望解决宗教的问题。他叫新教徒把他们的信条书面提出来作为讨论的根据,这篇文章的起草者为路德的至交好友梅兰希顿(Melanchthon)。这是历史上一篇很重要的文章,叫作《奥格斯堡信条》(Augsburg Confession)。梅兰希顿秉性谦和,所以他在这篇文章中把新旧教的异点说得极其细微。他说双方对于基督教的见解根本上完全相同,不过罗马旧教徒所遵行的习惯如教士鳏居和种种斋期,实在不近人情,应该打倒。

【查理五世的调和运动】同时查理五世叫反对新教最有力的神学家对于新教徒的见解加以反驳。他以为旧教徒的论调非常允当,下令新教徒一律接受。他又下令此后新教徒不得再和旧教徒为难,新教徒从旧教徒手中夺去的修道院和财产均应物归原主。不过他许诺在一年之内必劝罗马教皇召开一次宗教大会,以便大家开诚相见,徐图改进的方法。

【奥格斯堡和约】奥格斯堡公会后的十年间,查理五世又因忙于南欧的战争而无暇北顾。他为获得新教徒的助力起见,对于宗教方面不得不采取放任的态度。同时日耳曼各邦赞成路德主张的君主又日有增加。最后查理五世和新教的诸侯有过一次短期的战争,但实际上并不怎么激烈。到1555年时乃有奥格斯堡和约的缔结,规定日耳曼皇帝治下的各邦君主、各城市和各骑士,都可以自由决定本地的信仰;不过教会中人如大主教、主教或住持等一旦改奉新教,就必须交出各人管理下的所有财产;至于一般民众,必须遵奉本邦所定的宗教,否则只有迁地一法;当时他们亦只有两种信仰——罗马旧教和路德派新教——可以选择,此外就别无其他宗教可以崇奉了。

【信仰自由的缺乏】我们于此可以明白奥格斯堡和约的结果,除各邦君主外,对于一般民众来说并没有得到信仰的自由。原来自罗马帝国末期以来,教会和国家的关系就非常密切,所以这种办法在当时其实是很自然的。当时人确实想不到信教是可以自由的而且可以不受政府干涉的。以上所述的就是四十年间日耳曼宗教改革运动的经过。

第二节 瑞士的宗教革命

【瑞士同盟的起源】路德去世以后的一百年间,西部欧洲各国除意大利和西班牙两地绝对不受影响外,其他各国的新旧教之争都是历史上的主要问题。瑞士、英国、法国和荷兰诸国都有过一种宗教的革命,因此产生纷扰、战争和变化。我们要了解这几国后来的发展,不能不先述它们宗教革命的经过。现在先述瑞士。瑞士立国于欧洲中部阿尔卑斯山的中间,在中古时代原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13世纪时,卢塞恩(Lucern)湖畔的三个森林州已经组织一种同盟去抵抗哈布斯堡族的侵略,这个小同盟就是瑞士立国的起点。后来其他各州相继加入同盟,势力渐大,所以哈布斯堡族并吞瑞士的野心始终不能实现。日久之后,瑞士各州和帝国的关系逐渐疏远起来,终于1499年脱离日耳曼皇帝的管辖,自成独立的国家。瑞士同盟最初虽然由日耳曼民族组成,但是后来同盟的领土扩大之后,国内亦有许多意大利人和法国人。所以瑞士人并不是一个界限分明的民族,瑞士同盟的力量和组织也不十分雄厚而严密。

【茨温利的改革宗教运动】瑞士宗教改革运动的第一个领袖为少年牧师茨温利(Zwingli)。他比路德小一岁,于1516年时就在苏黎世(Zurich)湖滨宣传基督的福音。但是卢塞恩湖畔的诸州深恐失去它们原有的势力,所以竭力去拥护罗马的旧教。瑞士的新旧两派教徒在1531年第一次战于卡佩尔(Kappel),茨温利阵亡。各州对于宗教的意见始终不能一致,所以瑞士境内到如今还保持着新旧两派并峙的局面。

【加尔文和长老会的起源】瑞士的宗教改革家中,除茨温利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人物,他的主张在英美两国的宗教上影响尤大,这就是加尔文(1509年—1564年)。他的运动以日内瓦为中心,现在新教中所谓长老会(Presbyterian Church)一派的组织和主张就是他的成绩。他本是法国人,少年时就很受路德主义的影响,笃信新教,后来因为法国政府有压迫新教徒的举动,不得已逃往瑞士。不久著了一本《基督教原理》(Institute of Christianity),为阐明新教教义的第一部有条理的著作。他于1540年应聘到日内瓦从事于改良城市的工作,就把教会的事务委托给一班长老去办理,因此这派的新教徒就有了“长老会”的名称。后来传入法国和苏格兰的新教都属于这一派。

第三节 英国的宗教革命

【沃尔西的均势观念】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于1509年即位时,年仅十八岁。当时主持国事的为枢机主教沃尔西(Wolsey),他深信要谋国势强盛,在于和平而不在于战争,要得到和平莫过于维持欧洲大陆上均势的局面,以免互相侵凌、互相冲突的危险,所以他竭力劝阻英国国王不要参与欧洲大陆上的战争。这种均势观念为以后欧洲各国外交政策上一个最重要的立足点。

【亨利八世的离婚案】亨利八世初娶阿拉贡的凯瑟琳(Catherine of Aragon)为后,王后只有一女而无子,而且年龄又比英国国王大,所以英国国王由于王储关系早已有离婚再娶的意思。后来宫女中有一年仅十六岁的安妮·博林(Anne Beleyn),容貌艳丽,英国国王极其爱慕,很想娶她为后,因此离婚的想法更加坚决了。亨利八世命沃尔西劝罗马教皇准他离婚,教皇不许。于是英国国王大怒,于1529年下令免去沃尔西的官职,又令国会把英国应缴教皇的一部分赋税取消,同时秘密和安妮·博林结婚,国会亦宣称此次结婚为合法的。这是英国公开反抗罗马教皇的第一步。

【英国叛离教皇的经过】英国的国会又于1534年议决,国内所有教士的职务,应该由国王派人处理,不再隶属于罗马教皇;国内所有教会的收入亦概归国王享有。不久又宣布英国国王为英国教会的唯一首领。因有这种种决议案,英国的教会就完全和罗马教皇脱离关系了。不过我们要注意,亨利八世并不是一个新教徒。他虽然因为婚姻的关系和罗马教皇绝交了,但是他并不承认当时新教徒的教义,事实上他曾经压迫过新教徒。所以英国的宗教改革最初的动机并不在于教义,而在于英国国王的婚姻问题。

【爱德华六世和新教】亨利八世娶安妮·博林之后,又只生一女而无子,于是他又和新后离婚,再娶简·西摩(Jane Seymour)为后,乃生爱德华六世。亨利八世当时决定将来去世后应先由爱德华六世继位。如爱德华六世无后,那么由第一个王后凯瑟琳的女儿玛丽(Mary)和第二个王后安妮·博林的女儿伊丽莎白(Elizabeth)两人依次去继承他为英国的女王。1547年亨利八世去世,爱德华六世即位。幼王在位不过六年(1553年卒),政府中人大都赞成新教的教义,所以他们从欧洲大陆请许多新教徒来英国宣传新教。国内教堂中的神像和彩色玻璃多被打毁。教会中高级的位置亦多由新教徒来担任,凡教士均可自由婚娶。这些举动为英国真正改信新教的开端,引发了此后国内新旧教徒间的许多纷扰。

【玛丽和旧教】1553年爱德华六世去世,传位于他的姐姐玛丽。玛丽从小就受旧教的教育,极其信仰旧教。原来当时的英国人大多数还是倾向于旧教的,所以玛丽要想和罗马教皇言归于好并不是一件十分违反民意的事情。后来玛丽又和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的儿子腓力二世结婚,腓力二世原来是一个笃信旧教的人,因此英国旧教的势力很有恢复原状的希望。1554年英国的国会和罗马教皇的教使果然在形式上恢复了原来的关系。此后四年间,玛丽就尽力去压迫国内的新教徒,杀死二百七十余人,其中以工匠和农民居多,这是英国史上宗教压迫最残酷的一次。但是当时被杀的新教徒往往视死如归,反而使得许多态度不明的人改信新教。玛丽死后,伊丽莎白和詹姆斯一世相继即位,一反前王的政策,专以压迫旧教徒为事,终使英国变为信奉新教的国家。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